当前位置: 涵若铭妆 >> 新闻资讯

唐朝美容院


当前第63页         首页         上一页         下一页

第五卷 两两争锋 第三节 文比(3)

    第二项乐技比试尚未开始,李林甫趁休息片刻的功夫,却把李龟年唤到个角落处,也不知他两人悄悄谈了些什么,回来时就见李龟年脸上一阵白一阵青,望向李名的神色就透出些古怪,也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
    李林甫咳嗽一声,道:

    “好了,现在由李龟年先生主持第二项乐技的比试。”

    李龟年站了出来,巡视两人一眼,大声道:

    “乐技一项比试,同样亦分为三局内容。第一局乃器乐,你二人可各选一两件自己擅长之乐器,奏些曲目以供赏听;第二局为起舞,顾名思义,即为表演段即兴舞蹈,以示尔等之特殊风采;第三局则为唱曲行令,两位可一展歌喉,随意行曲,比拼的是那婉转动人之处。三局之后,则亦是以赢多者取胜。”

    罗成不必多说,自是早有准备,李名听罢,却和台上众女一样,心中“咯噔”了一下,这起舞一项,是没有预料到的,他哪里曾练习过什么唐朝舞蹈?这下可如何是好?脑中急急盘算,在下人已去拿来到各自的乐器时,李名尤在苦苦思量着应对之策。

    但见罗成手上所持,有点类似笛子,是一种木质的管,上开九孔,管上插了芦苇的哨嘴,却正是把现代称之为管子的筚篥。

    古称“筚篥”的管子,又称“悲栗”或“笳管”,簧管乐器。起源于古代波斯(今伊朗),于汉代西域龟兹国(新疆库车)传入,唐朝相当流行。最初传入时,写作“必栗”,后来写作“悲篥”,隋唐之时写成“筚篥”,唐代中期,文人好古,还写成“觱篥”。这些名称都出于龟兹语源的音译。筚篥在古代,是西域各民族通用的乐器,但因龟兹以音乐着称,因而也就以龟兹为代表了,在唐代的许多古籍中,都有筚篥源于龟兹之说。如《明皇杂录》记载:“觱篥本龟兹国乐,亦曰悲栗”。筚篥传入中原以后,南北朝时管子已不止一种,其中有大筚篥、小筚篥、桃皮筚篥、柳皮筚篥和双筚篥等。至隋唐则大盛,成为隋唐燕乐及唐教坊音乐的主要乐器,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爱吹筚,唐代筚篥高手云集,其中最受人称颂的是薛阳陶,他在12岁时便名誉四方,而尉迟青将军与王麻奴竟奏筚篥则是筚篥史上的一段佳话。在唐代许多咏筚篥的诗歌中,以李颀的《听安万善吹觱篥歌》为最佳:

    南山截竹为筚篥,此乐本自龟兹出。

    流传汉地曲转奇,凉州胡人为我吹。

    傍邻闻者多叹息,远客思乡皆泪垂。

    世人解听不解赏,长飙风中自来往。

    枯桑老柏寒飕飗,九雏鸣凤乱啾啾。

    龙吟虎啸一时发,万籁百泉相与秋。

    忽然更作渔阳掺,黄云萧条白日暗。

    变调如闻杨柳春,上林繁花照眼新。

    岁夜高堂列明烛,美酒一杯声一曲。

    罗成却还是改不了自己急先锋的脾性,见李名取过的只是把普通长笛,当下将手上的筚篥熟练地打了个倒转,走上前拱手就道:

    “李先生,就请让在下先吹上一曲,为大家助助兴。”

    李龟年点头表过同意,罗成将那筚篥举起,凑上哨嘴,稍作运气,就势吹将起来。

    只听哀怨动人的曲调响起,他所吹奏的,却是改自那汉时蔡文姬作的《胡笳十八拍》,筚篥的声音本就悲幽苦远,用来表达当中思念感伤之情,倒也最合适不过。

    这筚篥,要吹好却是有难度的,现代有俗语言:“千日管子百日笙”,意即比喻管比笙还难学。管的基本演奏技巧,与唢呐相同,但吹奏比唢呐还费力,所需换气转折更难。吹的不好,便如那炎夏蝉鸣或田野蛙叫般,整个使人昏昏欲睡,。

    但在罗成吹来,众人只觉的音色高亢嘹亮,浑厚坚实,高则苍悠凄楚,低则深沉哀怨。各种演奏技巧,如那颤音、滑音、垫音、溜音、吐音、花舌音、打音、跨五音、涮音和齿音等等,都被他运用自如,有些不间歇所奏出的长时值音型,在他悠长的气息调运下,绵绵无尽延伸,更使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。

    这《胡笳十八拍》,全曲共十八段,运用宫、徵、羽三种调式,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,分两大层次,前十来拍主要倾述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;后一层次则抒发出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。本来此曲是用]为胡笳所作的,如今用这高了个八度的筚篥来演奏,难度自是更大,然而却也比它更为幽长感人。

    罗成虽是曲调中,仍有些新学所表现出的音阶不准,转折太过早迟等欠缺之处,但整体上,却被他用自己中气蕴足,技巧多变,悠远荡人的吹奏之声盖过,让场中诸人,无不为这忧伤之情所染,黯然无语。听毕良久,这才在台上爆发出某些人的大声叫好,这其中,又尤以那杨洄的声音最为响亮。

    李龟年眼中暗许,挥手让又面有得色的罗成退下,转过脸就往李名瞧来。

    李名微微一笑,站将起来,边走上前去,边想着自己要奏的曲目。

    本来,他的原计划仍是吹那《相约1998》的,但听过罗成的筚篥之技,再用此曲的话,相比之下显然要逊色许多,暗自盘算着,也许只有吹那现代中国民族吹管乐一代宗师,陆春龄先生的《梅花三弄》,才有可能胜之。

    陆春龄是南方笛派的代表,李名亦收藏有他的CD,《梅花三弄》一曲,也曾跟着反复多次练习,却始终未能达到那收发自如,起落翻叠的境界。现在,也不知自己是否能有所突破?唉,也不管这许多了,反正不上也是输,还不如豁将出去,或许还可有所转机。

    意念既定,李名振作精神,气运丹田,嘴唇自然闭合,头直胸挺,双手捧着笛子两端,左手握笛头,右手握笛尾,把吹孔置于嘴唇下沿,对准吹孔就吹将起来。

    悠扬的曲声才起,李龟年和公孙大娘等常处乐界之辈,却立即就听出似乎就有些熟悉的感觉。

    原来这《梅花三弄》,本就为中国古曲,又名《梅花引》、《玉妃引》,在唐代之时则称为《梅花落》。最早一说是《晋书。列传第五十一》,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笛上“为梅花三弄之调。后人以琴为三弄焉”,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。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《梅花落》解题称,“《梅花落》本笛中曲也”,“今其声犹有存者”,另外还还提到过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,以笛作“下声弄、高弄、游弄”的技法。唐诗中亦多有笛曲《梅花落》的描述,说明南朝至唐间,笛曲《梅花落》较为流行。关于笛曲《梅花落》改编,移植为琴曲《梅花三弄》,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《江梅引。忆红梅》中“漫弹绿绮,引三弄,不觉魂飞”句。

    《梅花三弄》全曲共有十段,每段都有小标题。其旋律前半部分悠远飘逸,表现了梅花傲雪的风骨,后半部分则与其前形成对比,节奏急促,描写了凛冽寒风中梅花的不屈性格。乐曲以忽静忽动,忽柔忽刚,表现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形象。它的主题音调是一段悠扬明快的旋律,用泛音演奏更显得空灵剔透、晶莹玉洁。这段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出现三次,所以叫“三弄”。

    不过南朝至唐的笛曲《梅花落》,大都表现的是怨愁离绪的情感,现代改编的《梅花三弄》,则多以梅花凌霜傲寒,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。因此,李名吹出的曲调,自是让人觉着似曾熟悉却又有所不同。

    场中但闻笛声悠悠,一股清标雅韵的感觉,扑耳而来,前部是悠扬明朗,中部的主调,则在不同的“徽”位上重复三次,旋律活泼自如,极富华采,后部节奏却逐步加快,表现出风雪袭来,但梅花傲然挺立,展姿吐艳的景象。

    李名体内真气运转,丹田只觉生生不息,完全可把握住手中横笛的吹气收发控制,可说是游刃有余,随心所欲,再不像以前般心虚气短,经常是吹的面红耳赤。各种笛子的演奏技巧,如那颤音、虚颤音、波音、叠音、赠音、打音、吐音、滑音、剁音、花舌、历音、强音、顿音、舌起音、喉音、泛音、飞指、腹震音等,无不手到擒来,被他运用了个十之七八。

    众人只听的那悠远之音符曲调,忽而如那快速爬升的阶梯,级级攀高而后又节节走低;忽而似那水面波浪,起伏不定,时快时慢;忽而又如那碎石跌落,四散而开;忽而又再似那春风中,微微颤动的绿柳细叶,最妙之处,恰如那山涧中流动的小溪清泉,叮叮咚咚地从那圆滑的石头上蹦跳而过,简直就不象是笛子所能吹奏出来的。

    本来此曲,是不应如此花哨的,被他人为地加进了这许多技巧卖弄,却是别有一番味道。台上台下之人,或坐或立,鸦雀无声,都在静静地聆听着笛声,完全沉浸在这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境界之中,连那李林甫等人,都是一脸的陶醉之色。

    曲至终了,如丝如泣的笛声,渐渐地由强转弱,由弱转细,再是伸至远处消了无痕,空留下给人思绪飘往那无穷无尽的想象深处,半天依旧不能回转。

    还是李龟年先咳嗽几声,台上女子,这才是反应过来,类似拉拉队的拍手叫好声,顿时连绵不绝的响将起来。李名放下长笛,微笑着,右手放于胸前,左掌伸长,弯腰行了个外国之礼,却立时又引来遍更热烈的嬉笑鼓掌之声。

    才回到坐上,那罗成眼见他如此出色的表演,却还不待李龟年发言,一脸惶急之色,匆匆走将出来道:

    “回禀李先生,在下却还另有件所擅长之乐器,请容许我即刻演奏,以示过诸位裁判,再行决断不迟。”

    李龟年“哦”了一声,问道:

    “是什么乐器?”

    (第三节完)

当前第63页         首页         上一页         下一页

注:本文源自网络转载或网友搜集,所有权归原作者.如果有文字内容引发的敏感问题触犯了您的权益,请立即联系站长删除,谢谢!

© 2006~2011  涵若铭妆  进口化妆品批发  淘宝信任商家